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发展 > 专家智库

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成效与建议


2022-12-02
来源: 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 CAITEC课题组


image.png

祁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对外投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image.png

 刘玮

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陆海新通道建设。

image.png

 苑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image.png

 宋琍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内容提要:

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实现了陆海新通道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发展,改变了西部地区长久以来面向东盟却“西货东出”的局面。未来,我国应继续坚持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健全跨境跨区域协商合作与协同推进机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发开放,强化政策、规则、标准、惯例、平台等高效联通,鼓励国际国内各方参与,推动陆海新通道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国际经济走廊。

image.png

(图源:课题组绘制)

陆海新通道助力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01统筹谋划通道建设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陆海新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在多个场合作出重要指示,为陆海新通道发展提供根本遵循。2017年8月,渝桂黔陇合作共建南向通道省际协调机制正式建立。2019年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印发实施,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至2022年7月,已形成“13+2”的共商共建格局。此外,为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于2020年6月成立,重庆等省市也相继成立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

02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

铁路网络格局初步形成,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建成投运,基本形成东中西三条主干道为骨架,各省内线路为网络,跨越亚欧大陆、联通中南半岛的国际铁路格局。

公路网络结构持续优化,共建省区市间公路交通网络日渐加密,一批对通道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公路项目建成通车,运输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水运设施功能显著强化,初步形成以北部湾深水港为国际门户港、各港口协同合作的大型港口群,有力支撑北货南下和南货北上。

物流枢纽集聚辐射能力提升,共建省区市推进运输场站建设,完成一批物流枢纽建设工程,形成各枢纽节点密切联系的立体枢纽模式,提升物流整合程度和效率。

海外节点体系布局逐渐推进,“13+2”省区市不断优化国际物流节点空间布局,提升海外枢纽辐射集聚能力,推动形成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海外节点体系。

03多种运输方式连接全球

铁海联运班列实现规模化发展,共建省区市推进铁路、海运两种运输方式衔接,提高铁海联运转换顺畅程度。截至2022年8月底,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2万列。

国际铁路班列线路加密优化,班列开通数量增加,辐射范围扩大,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推出定制化专列。

国际跨境公路班车运输组织优化,跨境公路班车线路持续加密,形成经广西、云南等省区口岸出境,辐射整个中南半岛国家的跨境公路运输格局。其他联运方式丰富企业运输选择,自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成功发运首趟跨境公铁联运班车以来,贵州、广西等地也先后开通跨境公铁联运班车。共建省区市还积极发展公海联运,2022年重庆开行重庆—缅甸—印度洋跨境公海联运班列。

04综合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减税降费,缩减企业运营成本。共建省区市各部门密切合作,出台一批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有力支持。

优化通关服务,提高通关效率。在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指导下,重庆根据《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建设合作协议》,牵头建设“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

推行“一单制”,简化多式联运手续流程。共建省区市创新多式联运配套服务机制,推广“一单制”提单,简化物流程序,提高物流效率。

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支持力度。甘肃、重庆、海南洋浦港等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和系统,共建省区市还积极推动省际金融合作,出台一系列金融服务政策,为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

05国际合作拓宽发展空间

搭建国际合作机制,凝聚共建合力。2019年10月,中国和新加坡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工作委员会框架下建立陆海新通道高官会议机制。此后,陆海新通道建设多次被纳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相关会议议题及成果文件,国际合作基础逐步巩固。

强化政策规划,筑牢合作根基。共建省区市出台国际合作支持政策,推动与东盟国家通道畅通和产业合作,促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深度融合,激发通道经济活力。

多种平台推进合作深化。共建省区市积极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陆海新通道发展成效显著

01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

陆海新通道优化了区域物流环境,并以物流带经贸、促产业,协同推进产业链提升,逐渐成为拉动区域内需、促进区域双循环的关键引擎。截至2022年8月,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拓展至107个国家(地区)的319个港口。

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与长江经济带联结优势,促进与长江黄金水道有机衔接,与长江航运协同互补发展,缓解三峡枢纽过坝运输压力。2022年上半年,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累计实现联运5万标箱。

作为陆海新通道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海南洋浦港各项港航指标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4月,洋浦港已建成泊位4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2个,吞吐能力达上亿吨,航线网络大幅拓展。

陆海新通道有效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城市群,黔中、滇中等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点都市圈,是培育通道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

02为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引擎

陆海新通道通过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班列、跨境公路班车等方式有效联通中国与部分RCEP国家,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2022年上半年,RCEP成员国通过陆海新通道发运货物的国家达13个。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不断加强运输组织,提升货物通行速度,成为联结亚欧大陆国家的重要纽带。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实现无缝衔接,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广泛需求提供便捷渠道,与中欧班列途经国家充分共享发展成果。

03为保链稳链促升级提供新选择

陆海新通道是联通西部内陆腹地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桥梁,随着新通道建设持续推进,交通运输时间成本不断降低,东部优质企业纷纷落户通道沿线地区。陆海新通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布局,依托沿线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加快资源要素聚集,商业、高科技、人口和信息等不断汇集,促进通道沿线省区市整体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物流运输严重受阻,陆海新通道成为最稳定的货运通道之一,发挥了维护供应链稳定的作用,担当起支援东盟国家抗疫的重要使命。

04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陆海新通道不断改善运输结构,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物流效率,实现一系列绿色低碳发展新突破。陆海新通道已建立“13+2”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和“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市场协调机制,跨区域公共信息平台也在持续建设之中,不断强化信息要素跨国界、跨区域、跨领域有效配置,提高运输供需匹配水平,提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

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建议

01打造通道开放经济体系

继续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推动“13+2”省区市合作机制向跨境跨区域合作延伸,尽快实现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和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在“13+2”省区市全覆盖。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对接RCEP和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构建陆海新通道利益共同体。

02完善通道立体交通网络

优化通道建设与运营模式,围绕建设大能力主通道和衔接国际运输通道,促进形成通道引领、枢纽支撑、信息辐射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持续推进通道交通网络建设,加速贯通以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为补充的陆路运输通道,进一步畅通东、中、西三线通路,加强主通道核心覆盖区与辐射延展带、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衔接。强化实现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推进现有重要枢纽节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加强与其他物流枢纽之间的网络衔接与功能协同。加快建成覆盖陆海新通道全线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调海关、铁路、港口、航运、金融等信息资源接入,建设通道大数据中心。

03强化通道综合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通道运行效率,创新跨境运输组织模式,加强国际运输规则对接,优化国际道路运输线路、铁路联运班线、海运航线、民航国际航线等。以交通、物流、贸易、产业等领域为重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各类运营主体优服提质降费。重点打造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大宗物资物流四大特色物流产业集群,为相关企业提供“物流、贸易、产业、金融、数据”五位一体服务。

04发展通道区域优势产业

充分释放通道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联动提升沿线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经济效能,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特色产业园项目,培育形成供应链中心。推广健全陆上集装箱技术、物流装卸信息化技术等标准规范体系,促进通道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联合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制定产业、物流绿色发展政策,推动降碳减排,构建绿色低碳、经济高效的货运网络体系。